让孩子沉沦的从来不是游戏,而是在某些时刻缺位的你

科技发展引领了人类文明的进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手机、平板等电子设备在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扮演的角色愈发重要,其功能作用已从早年间简单的通讯工具,蜕变成为了现在最便携的社交、娱乐、拍摄和移动办公多功能一体设备。

我们也许没有意识到,触屏手机的普及只有短短十几年的时间。手机硬件、移动通信和网络技术的飞跃式发展,真正颠覆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很多人调侃,智能时代的人类沦为了手机的奴隶。确实,手机难以离手的我们,已经和这个小小的电子设备彻底绑定了。成年人尚且如此,何况是未成年人呢?曾经让60、70后家长们无比头疼的电视、游戏机和电脑,也变成了如今80、90后家长们苦恼的智能手机。


当下,手机使用的低龄化趋势明显,智能手机、手表和平板的迅速普及也对未成年人的生活产生冲击:

多少孩子在吃饭的时候看着手机?

多少孩子写作业的时候看着手机?

多少孩子出去玩的时候看着手机?


这些场景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画面,我们触目惊心,却也习以为常。家长的纵容,孩子的放纵,生活的环境以及社会的趋势,都是生活中正在进行且持续发生的现实。我们改变不了时代发展的浪潮及其引发的负面效应,但是我们能改变生活的方式和心态。



在建议家长如何正确引导孩子之前,我们先弄清楚几个问题。



游戏百害而无一益吗?


有些家长会的认为:电子游戏荼毒孩子的身心!浪费时间和金钱!学生时代的唯一任务就是学习!我们身处的现实世界不是非黑即白,而是多姿多彩的。理性、辩证、科学地看待游戏,也是很多家长们需要上的一堂课。


游戏本无罪,沉迷不可取。爱玩是孩子的天性,电子游戏也是如今休闲娱乐放松的手段之一(传统的运动、音乐、绘画、棋牌亦是)。适当合理地安排游戏时间,不但能促进孩子的大脑发育、开发智力,还能帮助学生开拓视野、普及知识,同时也能让孩子提高反应力、专注力和自制力。良好的游戏体验,也能让孩子获得成就感、满足感和自信心。


游戏开发、电子竞技、产品周边等,如今也成为了当下的热门产业,我们能看到电竞选手为国争光,也能看到很多年轻人通过游戏走上了创业之路。时代的不同,社会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不同,对游戏的解读也会不同往日。


为什么会对游戏沉迷上瘾?


人之所以会对某些物质或活动上瘾,主要源于人脑的奖赏系统,也就是驱动人们行为的动机系统,对有利于生存的物质及获取这些物质的行为予以奖赏。


这种奖赏是极其微量的化学物质——一种可以让人产生愉悦感或欣快感的多巴胺。


凡是能激发自我奖赏的任何物质(毒品是最显著的代表)和行为,都可以让我们获得欣快感。甚至,因被夸奖而产生的心理愉悦,也是多巴胺的“妙用”。一些物质或行为,不但可以刺激多巴胺的释放,甚至可以“劫持”脑的奖赏系统,对由这些物质或行为刺激产生的愉悦感的过度追求失去自我控制,这就是成瘾。


为什么很多人喜欢玩游戏?


从游戏本身来看,游戏具备以下特征:

1.即时满足,目标清晰

游戏设定了清晰的任务目标,且目标达成感快。游戏里每一个动作,每打一个怪的收获和成绩都可以通过数据显示和画面特效清清楚楚地看到,这可以让人迅速获得成就感。反观学习任何一项内容,目标达成感都没有游戏快,这种通过努力和坚持才能达到的延时满足,有时存在浮动性和不确定性,学习成果也未必能够实现。


2.社交需求,共同话题

游戏满足了孩子的社交需求。人是一种社会动物,游戏,特别是网络游戏,可以帮助人们在游戏的同时获得更广泛、更自然的社会联系。共同的爱好和频繁的交互,使得同龄群体在交往中有了共同话题,让人产生融入感,减少孤独感。倘若身边的人都在玩一款游戏,或者讨论某个话题,而你没有了解、体验或者参与,就很难融入其中,甚至会被排斥在外,长此以往便会被逐步边缘化。

3.设计精心,画质优美

好的游戏,剧情、音乐、画面等内容设计十分精致,绚丽多彩的特效、迅速变化的场景引人入胜。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孩子瞬间会被电子游戏迷住,但是你很难看到一个孩子瞬间被围棋、象棋之类的游戏迷住。大部分的学习场景就是不断重复,过程枯燥且单一,和游戏带来的体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4.高度自由,不受约束

在虚拟世界的面具下,大家可以畅所欲言,不受现实规则的约束。孩子们不用担心说错或者做错什么,一切都有重来的机会。


不同的人从游戏中获得的满足也可能不同。比如,有人喜欢胜利的快感,有人喜欢控制感,有人喜欢有难度的挑战,有人则更喜欢轻而易举就可以获得的满足。

从现实角度来看,游戏满足人的以下需求:

1.寻求存在感

有些孩子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家庭环境、父母教育方式的影响,导致自信心丧失,毫无斗志,厌学、厌世,从而沉迷网络游戏,希望在虚拟空间里通过游戏、社交等方式寻找存在感、成就感。


2.寻求控制感

很多孩子在家被父母严格控制,失去对很多事物的主动权。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基本的小事情是自己无法掌握的,孩子们自然会把目光转向游戏。在游戏中通过个人操作、时间投入和金钱消费,总能体验到掌控全局的感觉。


3.寻求认同感

游戏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孩子建立线下的友谊。孩子的成长本身就是探究“我是谁”这个问题的过程,获得同伴的认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发展过程。当身边大多数人都在谈论游戏时,想要被同伴认可的心理,会让孩子们更容易选择游戏并沉迷其中。



如何预防孩子沉迷游戏?


提及为什么很多人喜欢电子游戏的原因时,很多家长应该就在反思了,问题本身就是解法。我们干预不了虚拟世界,从父母角度出发,我们可以改变的,是我们的心态和做法。


手机、网络和游戏不是洪水猛兽,是我们的日用品,也是时代和科技发展的必需品。家长在意识到电子产品、电子游戏的弊端时,也要学会认可孩子使用它们的积极部分,这是我们要迈出的第一步。承认网络的功能性的确给孩子提供了有用、有趣的陪伴。然后,家长可以再尝试着这样去改变:


1.以身作则

家长要尽量避免在孩子面前玩游戏、刷手机。孩子会模仿家长的行为,所以家长要做好榜样的作用。如果你捧着手机让他看书,是不具备信服力的。但是确实很多情况下我们需要手机办公、社交,可以和孩子说明情况,与孩子互相监督,这是一种平等,也是一种尊重。


2.高质量陪伴

许多父母工作繁忙,回家后陪孩子的时间少,即使陪孩子也可能心不在焉。甚至有的家长,因为不想让孩子打扰到自己做家务或者休息,就让孩子看手机、看电视等,换得片刻安宁。孩子很敏感,他们会感受到你的态度和情绪,意识到你是否认真或消极,在有限的陪伴时间内请全身心地投入。能够充分感受现实的温暖和爱的孩子,也很难沉迷在虚拟的世界中。


3.自主规划时间

网络上有一个视频很有趣:家长强制孩子打游戏,完不成游戏任务不许睡觉,结果孩子“崩溃”了。可见非主观意识引发的强制性行为,很容易引起人的排斥心理。所以不要强制孩子去做什么,学习、工作、游戏都是如此。让孩子学会协调和规划自己的学习、娱乐、休息的时间是十分重要的,家长可以尝试帮助孩子制定计划,循序渐进,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


4. 做一个心灵捕手

前面的几条需要耐心和坚持,而一个心灵捕手还需要智慧。家长需要把有趣、有意义、能让孩子获得更高级心灵享受和心灵升华的手段和工具(例如健身、阅读、旅行)引进孩子的生活里,当孩子的注意力、精力投入到其它事情上的时候,自然而然地对网络的使用就减少了。另外,无论生活多么繁杂劳累,尽量保证家人间的一顿晚餐,周末一起买菜做饭收拾家务,或者共同看一部电影......这些是构建家庭归属感的机会和纽带,也是让孩子更认同家庭、认同父母的基石。一个合格的心灵捕手,应该让孩子感受到家的安全和归属感,也能让孩子感受到生活的璀璨和斑斓。



以上说的都只是预防的手段。很多孩子,尤其是踏入青春期的中学生,已经有所沉迷,而家长却对此无能为力。有的家长甚至会因此打骂孩子,强迫孩子戒掉游戏,这样的极端方式可能会导致更大的问题出现。


孩子产生一些问题时,家长内心肯定十分焦虑,遇到问题,家长首先要做的不是批评,而是要尊重孩子,好好沟通。面对初步沉迷游戏的孩子,较为合理的办法是和孩子约定好游戏的时间,并且双方都要遵守。超出游戏时间,家长要提醒,并且不能讨价还价。


其次,家长要尽量抽时间和孩子交流,多倾听、多思考,把孩子当作朋友,不要总是说教,而要给予孩子充分表达和倾诉的机会。持续与孩子每天有深度地交谈,家长也会有很多收获。


在生活中有一些乐趣和成就是手机提供不了的,家长要在现实生活中给孩子创造情感趣味、亲子互动、给他成就感,在日常活动中给孩子关爱和认可,让他有价值感。他会发现真实世界有爱有趣,游戏世界也有意思,但不能代替现实。


倘若您的孩子已经过度沉迷、无法自拔,建议您咨询专业人士,剖析原因,制定个性化的应对方案,尽量避免通过极端手段和措施,去控制和打压孩子。


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都有光明和黑暗,希望南双的大朋友和小朋友们都能够保持热爱。也希望全天下的父母,都能够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你的陪伴、鼓励、理解和认同,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好的养分。

现在报名
电话咨询
官方微信
在线咨询